•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研究生导师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通知公告
  • 教学工作
    • 实践教学
    • 教学新闻
    • 专业设置
    • 培养方案
  • 科研与学科
    • 学术交流
    • 科研管理
    • 科研项目
    • 科研成果
  • 学生工作
    • 阳光晨练
    • 社团活动
    • 学生科研
    • 日常工作
  • 招生就业
    • 专业介绍
    • 就业指导
    • 就业信息
    • 优秀校友
    • 招生计划
  • 继续教育
    • 政策法规
  • 样板支部
    • 首页
    • 支部简介
    • 党建活动
    • 党员服务地方先锋队
    • 组织机构
    • 理论学习
  • 实验室
    • 实验室安全
    • 规章制度
    • 新闻中心
    • 虚仿中心
学校主页| 首页
学校主页|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研究生导师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 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 教学工作
    实践教学
    教学新闻
    专业设置
    培养方案
  • 科研与学科
    学术交流
    科研管理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 学生工作
    阳光晨练
    社团活动
    学生科研
    日常工作
  • 招生就业
    专业介绍
    就业指导
    就业信息
    优秀校友
    招生计划
  • 继续教育
    政策法规
  • 样板支部
    首页
    支部简介
    党建活动
    党员服务地方先锋队
    组织机构
    理论学习
  • 实验室
    实验室安全
    规章制度
    新闻中心
    虚仿中心

科研与学科

  • 学术交流
  • 科研管理
  • 科研项目
  • 科研成果
科研与学科
  • 学术交流
  • 科研管理
  • 科研项目
  • 科研成果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科研与学科 > 科研成果 > 正文

一年九个月三篇SCI——记“长足大竹象”研究者罗朝兵

作者: 点击:次 发布时间:2019-09-21 09:55:07

时针滴滴答答地走了一圈又一圈,凌晨两点,高新区实验室仍然灯火通明,罗朝兵和四位同学正在解剖长足大竹象。他们先将长足大竹象清洗消毒之后,剔除虫的六条腿,再用手术剪沿着虫体腹部边缘剪开,去除多余的部分,最后将所得到的肠道消毒并保留。这个过程必须要小心再小心,稍微不注意便会前功尽弃。解剖虫子的过程枯燥且繁琐,但是罗朝兵他们却甘之如饴,正如罗朝兵所说的:只要坚持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不坚持呢?

重回乐山,立下“军令状”

2016年1月,罗朝兵正在北京读研三,那时的他,成绩优秀,导师器重,还有着直博的机会。然而在这个时候,来北京开会的杨瑶君主任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对于他的邀约,罗朝兵有些心动。一方面是他在本科期间就参与过关于长足大竹象的研究,对此十分熟悉,另一方面是他对实验室及乐山师范学院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所以,他毅然选择回归乐山高新区实验室,这既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追求。初生牛犊不怕虎,年仅25岁的他怀着一腔热血,从繁华的都市来到这座西南山水之间的小城,开启了一段新的科研生涯。

2017年10月,罗朝兵接下了杨瑶君主任的“军令状”——在2019年底将IF(学术论文影响因子)达到20分以上。他读博的师兄得知这个事后,给他发了一个惊恐的表情,要知道发表一篇3点几分的论文就能达到博士毕业要求,而现在罗朝兵所在的团队需要达到是20分以上,可以说这比登天还难!但是他还是怀着破釜沉舟的勇气义无反顾的接了下来这个任务。

实验苦干,脚步不停歇

17年暑假伊始,罗朝兵便开始了项目的实验。他每天都在和长足大竹象打交道,怎么设计实验、怎么完成实验、怎么分析数据、怎么撰写文章是他每天都在想的事情。为了收集不同地区长足大竹象样本,他在朋友圈、QQ空间等不同社交平台和现实中发布“寻虫信息”。同时,驱车前往不同地区收集昆虫样本。整个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通过这些努力罗朝兵采集到了来自四川、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等11个省,75个地区的幼虫和成虫,共计13000余只虫。样本采集回实验室后,后续工作更是繁琐艰苦,一做就是十几个小时,虫子到达实验室后就必须要马上解剖出来。罗朝兵大概计算了每天解剖长足大竹象虫所需的时间,解剖一只虫熟手需要1-2分钟,新手则需要5分钟。面对每天未知的工作量和无法预计的样本到达时间,暑假五十多天的时间里,期间至少有四十多天的时间在熬夜,平均每晚凌晨2点才休息。

解剖作为实验项目的基础环节,是为后面的实验做一个材料性的准备,用于不同项目的不同环节,很有基础性,所以基数大耗时也长。尤其是在搜集用作扫描电镜和纤维素测定的样本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每一只虫的肠道内容物,有前后中肠道的区别,里面的量特别少,几十只虫才能够收集那么一微克。测定酶活也是一个细致活儿,不但耗时特别长,有时还会出现数据的不准确,这就必须重新再来,前面的工作就是无用功了。“暑假中旬,正在热播延禧攻略,在手机上原倍速放映,电视剧看完了,实验还没有做完。”这是16级科学教育专业的王明珺对实验最深的印象。“没有想过放弃,不可能放弃”,王明珺坚定地说到,“做科研就是要有始有终,一旦做了,就要把它做完”,这是整个团队从未改变过的态度。

打响论文第一枪

2018年11月15日是罗朝兵心花怒放的一天,他的《转录组从头测序组装揭示长足大竹象对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能力》论文被国际知名刊物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接收了!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许多人都知道白蚁对江河堤坝危害严重,却不知道在四川的一些地区有一种名为“长足大竹象”的虫,俗称“笋子虫”,这个虫对竹子的危害不亚于白蚁对堤坝的危害。长足大竹象吃了竹笋之后开始产卵,竹子就深受其害不会再存活,危害严重的话,会涉及整个竹林。以此,罗朝兵研究生毕业回来之后便开始长足大竹象的繁殖性。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人们的眼前,任人去探寻。越深入研究,罗朝兵他们越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长足大竹象取食十分特殊,只吃特定的竹子上特定的节点,而竹子里面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而大家所熟悉的更多的是木质纤维,对竹子的纤维素研究却甚少,竹子里的木质纤维素相较之下更有韧性,所以纤维素的降解就更难处理,竹纤维的利用程度不高。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罗朝兵开始猜测:长足大竹象对竹纤维的降解是否在扮演者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想法后罗朝兵并开始行动,通过检测长足大竹象体内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发现其转录组大量存在编码与木质纤维素降解相关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因此得出结论:长足大竹象转录组内存在大量编码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基因,可能与竹子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密切相关。又以上一个结论为基础,去揭示长足大竹象取食后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运用新技术去探索长足大竹象肠道微生物是否参与了降解竹纤维,最后发现降解效率较高。得出结论:长足大竹象自身与肠道微生物的协作对竹纤维有着独特的降解机制。至此,三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已经成型。

“其实这个项目本身并不难,最重要的是这个ideal。”对于罗朝兵来说,实验不算是最难的,写论文才是最难的。罗朝兵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罗朝兵自身没有英语写作的经验,另一方面英文论文和中文论文写作的思路不一样。所以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他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提前规划好文章的框架结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罗朝兵深知自己英文水平相对薄弱,所以他坚持每天都进行英文写作。

在经历了450多个日子后,这第一篇文章终于有了安身之处。第一篇文章反复投稿,反复被拒。但是这种两天一拒,三天一改的节奏并不能打击到罗朝兵。凡事最怕认真,做事贵在坚持,恰好罗朝兵是如此较劲执着的一个人。二十页的文章被杂志社反馈回来的意见是大修,整整五页密密麻麻的英文审稿意见。罗朝兵笑了笑摊手:“关键是在被反馈回来的意见中,有一些问题根本没法回答。”后来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回答所有的问题,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补实验做调整,再投SCI。好在不负有心人,文章第二次回来就是小修了,当时罗朝兵两三天就修改好发过去了。但是从文章发过去后,足足等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算直到现在他还是忍不住感叹一声“好煎熬噢!”2018年11月15日晚上12点,罗朝兵在电脑上登进去看到文章状态变成了accept,文章被接收了。罗朝兵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激动与喜悦。这足以使得实验室在整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里占有一席之地,这对于实验室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东西,罗朝兵和整个实验室为此高兴了很久很久。

打了第一场胜仗后,罗朝兵便加紧了对接下来两篇文章的推进。第二篇文章《长足大竹象竹纤维降解效率及机制研究》花了他三个月的时间,而第三篇文章《长足大竹象肠道共生菌降解竹纤维研究》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完成了。他自己在投出这两篇的时候就已经是十拿九稳了,他拍拍胸脯说:“至少也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能中。”虽然这个过程依旧是曲折,两篇文章第一次被返回来的意见也是大修。但是相较于第一次来说问题不大,两篇文章加起来的修改意见也没有超过三页纸。他再次埋头半个月回复审稿意见并投出。

在2018年农历春节来临的前夕,罗朝兵一家人坐上回家的大巴车。在大巴车临时停车的间隙,罗朝兵打开手机,收到了一个消息:他的第三篇文章被SCI接收了。他开怀大笑起来,“这就是给过年最好的礼物啊。”过完年他又回到实验室,开学不久后收到消息他的第二篇文章也被SCI接收了。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两篇文章是在4月1号那天见刊的,并且两篇文章同时在线,被刊登在了同一期SCI杂志上。我们知道就算在普通杂志上同一作者的两篇文章同时出现在一期上是很少见的,更不要说是在这种世界级的刊物了。

三篇文章见刊后,距离他达到20分的目标只差一分了,此时的罗朝兵早已胸有成竹了,“我手上还有在进行的文章,在下半年发表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是肯定能够完成那个比登天还难的任务。”原来罗朝兵还是心心念念着当初给杨主任立下的“军令状”,这也难怪杨主任说他做梦都在想着发表论文。

如何写出更高水平的文章?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这是罗朝兵对科研的理性思考。如何带领团队发展得更好?如何去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是罗朝兵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感性认识。不管是用理性去反映感性,还是用感性来深化理性,罗朝兵对科研的态度从来都是潜心笃志,从一而终。

 

上一条:学校竹类省重点实验室在红原开展沙化草... 下一条:生科学院付义强博士参编的《中国青藏高...

【关闭】

友情链接:

  • 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 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联系我们

  •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滨河路778号
  • 联系电话:0833-2277186 
  • 院长信箱:18804745@qq.com
  • 书记信箱:764301686@qq.com

乐师微信

乐师微博

©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